这在营销流通领域里被称作“啤酒效应”,指的是由于供应链中各节点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了需求信息在内部的传递中被逐渐放大失真。
话说小镇上有一家小酒馆每个天日常的啤酒销售量稳定为100瓶,突然某一天有个乐队来到镇上做巡演,来酒馆喝酒的人猛地增加了,100瓶不够卖每天的啤酒需求变成了200瓶。于是小酒馆就向供货商追加订货,由于怕需求还会增加,订货的时候小酒馆又增加了10%,订了每天220瓶。
小酒馆的供货商只是一个经销商并不生产啤酒,他们也是向上一级的经销商拿货,而他们也不知道小酒馆最终的需求会变成多少,于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充足的供货,他们在下订单的时候也增加了10%,订了240瓶的货。
以此类推,稳定状态下小酒馆的需求稳定,整个供应链上每个经销商都知道100瓶啤酒能够完全满足需求。而一旦需求发生了变化,小酒馆自己也无法准确计算出需求的确切数值,所以为防断货会多备一部分安全库存。而各级经销商之间信息不对称,上游并不知道下游已经备好了安全库存,于是每一级经销商都备了10%的安全库存。
最终就导致了小酒馆200瓶的需求被一级一级地放大,中间的节点越多,需求越是失真,最终到啤酒制造商那里的时候订单可能已变成了400瓶,于是啤酒厂从100瓶的产能增加到了400瓶,把产能增加到了4倍。
而1周之后乐队离开了小镇,小酒馆又重新再回到了每天100瓶啤酒的稳定需求,而酒厂最近一段时间增加的4倍产能、各级经销商备的安全库存就都变成了积压库存。
据数据显示我国原本每年的口罩需求量虽然在逐年递增,但是增速基本稳定,市场的需求也比较好预测。2018年全年口罩的需求总量在40亿只左右,造得再多也是浪费,卖给谁去?
而疫情到来之后口罩的需求量成几何倍增长,过去全年需求40亿只,疫情爆发可能半个月、一个礼拜就能够超过这一个数字,原先的产能自然是远远不足的,需求的增加就会沿着供应链向上传导。
然而和“啤酒效应”一样,这突发的疫情打破了所有人的预期,并且各环节之间信息是不对称的,你不会知道除了你之外还有多少人也在造口罩,你不会知道口罩的实际需求量到底会是多少,你也不会知道这疫情到底会持续多久。你只知道当有人有购买需求的时候你拿不出货,他就会找别人去买,你就少赚了钱。各节点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供货的充足以及利益的最大化,势必会放大需求、备安全库存。
最终就是需求被层层放大,当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真正的市场需求慢慢地明朗了之后,市场就会发现产能过剩了,各个节点都积压了海量库存,口罩市场从疫情初期的需大于供变成了供大于需。
但是这也从侧面也能看出我们国家的工业产能确实很强大。4月末的时候我国的单日口罩产能已超越了10亿只,根据2月2日工信部消息,疫情前中国口罩产能单日才2000万只。
短短两个多月,口罩产能翻了50倍,可见产能爆发力是绰绰有余了,只要集中集中精力,我们的工业有足够的弹性,应付突发的供需变化。剩下要解决的就是:
规划能力——站在国家层面更合理的分配资源、分配产能,减少“啤酒效应”的信息传导失真,避免产能的过剩。
规范能力——避免投机倒把的个人或者机构,、以次充好,加强监管在提高产能的同时不影响质量。
暴跌的是生产不出符合规定标准的口罩机跟喷熔布,说白了也是应该的,很多这一段时期生产的口罩机,根本就不好使,故障率高到天上去了,一个星期修一次的水平,喷熔布同理,大多数小作坊产出的喷熔布根本不具备任何防护能力,不暴跌有理了?品质好的喷熔布,价格依旧很高,口罩国内卖不动了,国外还大把的需求嘛
疫情最初口罩机熔喷布的行业盛景,不是口罩机不足,而是熔喷布产能跟不上。“熔喷布”是什么?
以前,熔喷布正常价格在每吨2万多元。目前,熔喷布市价已经到达20多万元,若有中间商加价,可达30万元,甚至40万,价格持续上涨超过了几十倍。
因为当时国内熔喷布短缺、设备短缺、口罩荒...运当家还特别整理了“熔喷布”的进口运输?都要哪一些手续?等等。
如今熔喷布就跟口罩一起回落了,就像当时一时高涨的猪肉价格。其实,从4月开始,由于熔喷布价格暴涨,口罩工厂就进入了保本的状态。到了5月,账面上不一定亏损,但库存不断积压。
从较大规模公司进的95级熔喷布,价格已从巅峰期的50万元/吨下降到了不到2万元/吨。
但是据我这边客户的需求了解,他们还是有人求购熔喷布的,但是对熔喷布的品质要求比较高。如果你们有要求可以互相交流一下资源:
如果有进出口运输需求,请关注“HomeYun运当家”,最新动态以及运输情况、资质认证办理流程、疫情恢复航线等第一时间发布!